Search


【編輯之癢】
**
張愛玲在《對照集》提到她的一段文字被編輯誤改...

  • Share this:


【編輯之癢】
**
張愛玲在《對照集》提到她的一段文字被編輯誤改的事,怨懟之氣溢於書表,讓捧讀的編輯人看得手軟心驚。

張愛玲的原文:

事實是我從來沒脫出那「尷尬的年齡」,不會待人接物,不會說話。話雖不多,夫人不言,言必有失。

結果,刊出時被編輯改為:

……話雖不多,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。

「夫人不言,言必有中」出自《論語》,張愛玲改「中」為「失」,頗有自嘲的意思。說自己不常說話,卻往往一開口就說錯話,語意也和上文的「不會待人接物,不會說話」一致。

不料,編輯一改,自嘲變自誇,讓以「反諷」風格當道的張愛玲氣得跳腳,自己再寫一篇說明,也難消怨氣:「明知一言既出,駟馬難追,何況白紙黑字,讀者先有了個印象,再辨正也晚了。」

編輯人的惡夢很多,這絕對是其中最慘的一種,特別對方已是頗負盛名的作者。其實,只要編輯的路走得夠遠,這是難免要遇到的尷尬處境。

多年前,我就曾將一位知名作者寫的「流奶與蜜之地」,改成「牛奶與蜜之地」。那時,我剛粗略地翻讀過《聖經》,很得意自己看過這句話,於是就憑印象理所當然地改了。

我想,改了張愛玲文字的編輯當時也是這種心情吧──哈哈,這話出自《論語》嘛,難得名作家也有寫錯的時候。

「編輯之癢」(editorial itch)經常就出現在這時候,不懂的,你不會去動它;似懂非懂的見獵心喜,往往就是悲劇的開始。

在我現在看來過於漫長的編輯生涯中,這種尷尬處境當然不只出現三兩回。能怎樣?當然硬著頭皮熬過去啊。其實,編輯的「非懂」都是事後被證明的,而更多的「真懂」卻是船過水無痕。

編輯是小媳婦命,「有功無賞,打破要賠」,我們只能更小心、更謙虛地去查證,去詢問;但無論如何出錯都是難免的吧,實不必為一次失誤讓自己太受傷。

**
廣告一下,#難得七折喔。

《深度報導寫作》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788881

《一次搞懂標點符號》
https://www.books.com.tw/products/0010801802


Tags:

About author
not provided
「編輯」,當然值得作為一種志業來追尋,它既啟蒙世界,也發現了自己。
View all posts